“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面对市场转型与未来方向,语言服务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通过如下六种方式。
其一,国际工程以口译派驻为主。近几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国际工程方面表现显著,铁路工程有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铁路及匈塞铁路,港口建设有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同时,油气管道建设方面有中俄、中亚以及中缅等合作工程。这些工程建设除了需要中国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以外,还需要大量现场中方管理层及熟练工。基于当地的复杂环境,为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有效沟通,使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往往需要在现场派驻为数不少的口译员,这些口译员起到了跨国沟通的桥梁作用。此外,国际工程也有大量的诸如招投标文件、技术文件、当地政策法律等笔译需求。当然,编制有限及环境艰苦等因素,导致口译人员的不稳定,目前国际工程口译员总体处于紧缺状态。
其二,电子产品说明书翻译。中国的电子产品性价比高,设计形式多样,深受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欢迎。但过往产品说明书翻译有些方面不够规范,或者提供的语言版本较少,导致当地顾客无法理解AG九游会,阻碍产品销售。近年来,中国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说明书的本地化,一般会要求把产品说明书翻译成多语种版本。甚至部分企业开始要求语言服务企业提供技术写作服务,即直接聘用母语译员重新写作。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更贴近市场需求。
其三,跨境电商平台的产品翻译。跨境电商平台上的产品多,每天更新量巨大,仅依赖人工翻译,不仅成本过高,而且时效性根本无法满足。因此,最近几年,跨境电商企业开始探索机器翻译与译后人工编辑的有机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电商产品需求,不仅仅是中外互译,还有众多英外互译以及外外互译等,比如英—俄、英—西、英—土、英—印尼、英—泰、英—希伯来、英—法、英—乌尔都语等。跨境电商平台本身定义为全球化企业,所以跨境电商平台上也不全是中国企业,销售对象也是全球用户,这就给语言服务企业提出了很高要求,必须要跟随客户出海,成为全球性企业。
其四,互联网企业本地化需求。中国高科技企业,尤其以互联网企业“走出去”最为突出。世界正在从“拷贝到中国”变成“从中国拷贝”,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国际领先。在国内市场较为饱和且竞争过于激烈的情况下,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出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其中游戏公司的表现较为抢眼。以土耳其、沙特和阿联酋三个市场过去一年手游收入前20名榜单为例,中国手游多达11款,占总收入的69%。市场占有率之高的背后,翻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五,援外培训的课堂翻译。除大量民间交流与合作之外,中国政府也做了大量对外援助项目,这些援外项目都会配套相应的培训。比如,福建南南合作基地通过亚太地区食用菌培训中心和福建南南带花卉研究所两个平台的精心安排和周到服务,成功地组织了多期援外培训班,为完成国家任务、增进国际友谊、促进各领域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援外培训过程中,由口译员为授课教师提供课堂口译及课件笔译等语言服务成为突出亮点。
其六,人文交流的互译。国家鼓励地方与沿线国家开展诸如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文物展、图书等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以2019年10月福州举办的“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为例,该活动特设了包括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印度、比利时及中国在内的电影推介环节,属各大电影节中“首创”,旨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探求共同发展、共商共建、成效共享的活动平台。在丝绸之路电影节筹备阶段,涉及新闻宣传、合作协议及物流运输等语言服务需求不断,而电影节期间也有大量同传、交传、陪同口译及影片译制等语言服务需求。
如上所述,“一带一路”背景下,市场对于语言服务人才,尤其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们建议高校可通过如下路径进行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优化。
第一,翻译课程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背景的教育与语言能力培养相结合。高校应重视并设置细化的文化课程,具体到东南亚文化、中亚文化、非洲文化等相关课程,尤其是宗教文化。
第二,精选并发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复杂情势下的综合语言服务能力。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难免遇到因国际规则、知识产权等问题而产生摩擦或纠纷,甚至不排除会遇到更为危险的局面。在这些复杂情势下,语言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变得举足轻重。因此,课堂上就应该模拟复杂情势下的翻译训练,让学生多接触经典翻译案例,如外交部或各种新闻发布会的文件翻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发言稿翻译等,精选前沿稿件或复杂情势下的稿件、视频并制作成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增加学生间接经验,培养其复杂情势下的综合语言服务能力。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并凸显翻译实训。语言服务能力、翻译能力离不开经验积累,翻译人才的培养应重点突出实训教学。传统的翻译教学基本上是由老师讲解相关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等知识,容易忽视学生在真实语言服务场景下的实训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学生扎实掌握语法、词汇基础之外,应该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高校与语言服务企业的合作,聘请业界导师并邀请企业导师进校园、积极组织学生参会并观摩各类对外交流论坛或展会,及早培养学生的翻译实战兴趣;或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支持翻译工作室的建设,通过翻译工作室的模拟工作环境,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接触到真实的一线翻译素材,打磨翻译技能、积累翻译经验;或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凸显翻译实训,实现校园和商业实战的提前无缝对接。
第四,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翻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翻译技术如翻译辅助软件CAT以及人工智能如机器翻译的发展日新月异,语言服务市场上不接受翻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的企业最终注定要被淘汰。高校也应该采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受时代的进步,去积极拥抱翻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第五,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小语种人才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的非通用小语种主要53种官方语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非通用小语种的市场火热程度逐步升高。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非通用小语种毕业生的市场受欢迎程度堪称理想,因此有的高校甚至提出了大力发展非通用小语种专业等呼声。从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我们也极力赞成发展非通用小语种,同时提出“非通用小语种的人才培养必须重视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建议。